大學快畢業了,我要念研究所嗎?或是,開始工作幾年了,需要回去念個碩士學歷嗎?這都是蠻多人的疑問。
也會有人同時思考:念研究所到底要做什麼?和大學有什麼不同?
而念研究所的原因有很多,包含:畢業後起薪較高、不想這麼快工作、為了升遷、轉職…….等等。
關於以上的疑問,就用我個人的經歷分享來告訴你念研究所可以學到什麼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關於碩士該學什麼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彭明輝教授已經有過一篇文章了。
參考文章: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碩士班該學什麼? (mhperng.blogspot.com)
裡面提到了兩點在攻讀碩士期間能學到的能力:
- 分析問題的能力與在職期間吸收新知識的速度
- 耐操耐磨,穩定度與抗壓的能力
在碩士畢業後又已經工作好多年後,確實很認同以上老師說的兩點。
我透過自己的經驗分析後,以一句話說明念研究所讀碩士就是:
在限定時間內,對某個領域的問題找出解決辦法並且驗證想法
文章最下面我以更白話的方式統整為下面幾點。
在此之前我先說關於自己的經歷,想直接看我統整的幾個點的人,可以直接往下看總結。
文章導覽
念研究所的過程
我大學是念機械系畢業的,在研究所才接觸指導教授主要的領域,微機電。而微機電用一句話解釋就是“用半導體製程製作出極微小的機械元件”,對我來說是個全新的領域。
研究所要畢業都會需要寫論文,我找的指導教授只規定論文必須在微機電這個領域而已,所以就需要找個問題或題目對它做深入的研究。但是找題目方向全程只能自己想,我的指導教授不會給任何建議,最後找好題目後要報告並且說服他:為什麼是這個題目?這個題目有什麼突破?以及要怎麼做?雖然老師不會給什麼建議,但是可以跟實驗室裡的學長姐們討論。
雖然在當時自己找研究題目的過程會比較艱難,但好處是在經歷過這階段後自己能學會:自己去找出問題!連帶自己想出要怎麼去改善或突破,以及自己想出如何達到這個目標。畢竟每個題目就是這世界上沒其他人做過,你做出來了才有其價值,所以是學生要跟老師報告自己發現了什麼,而不是老師告訴學生你要怎麼做。所以同時也就訓練了:解決問題並且達到目標的能力。這經驗對於在工作以後的情況,型式比較類似。做產品就是會遇到以前都沒看過的問題,然後想辦法解掉遇到的問題。
對當時的我來說微機電和半導體製程根本就是全新領域,除了在念碩一前的暑假就先去NDL國家奈米實驗室學習半導體製程,碩一上學期開始就是每一兩周閱讀並且在週會報告各篇發表在期刊上的paper,在上完一個學期的課之後,我們就必須自己在這領域找到個可切入的點。
所以當時除了先從課程了解基礎知識後,為了找題目我又大量翻閱近年來各國投稿發表journals和conference的paper,才在最後找了方向出來。
有些教授是幫學生想好題目,甚至是實驗怎麼做都告訴你,學生只要執行就可以了。若學生只想畢業拿到文憑,這自然是簡單多了。但這樣可惜的是,學生沒有機會被培養出自己找問題並且想出解決問題的機會。對於未來在職場上需要重新適應:遇到問題時要自己找問題來源和自己想出解決辦法。
接下來說服教授的報告,就必須先想和人家已經做過的有什麼不同?我的架構大概要怎麼做?可以有什麼樣的突破?以及我要用什麼樣的半導體製程去完成並且驗證以上我想的架構?包含了原理是什麼?需要什麼樣的半導體製程?需要幾道光罩?光罩上的圖樣要長怎樣?要做哪幾種製程?做這些製程的機台要去哪做?由於半導體製程設備相當昂貴,要操作需要先受訓並且考核認證通過才能自己操作,所以我也需要去找出我到底需要去哪裡學習學哪幾台機台的使用方式。
指導教授給我的幫助
在這兩年研究所期間,我覺得教授給我最大的幫忙大概就是兩個:
1.我的論文中有個製程我們自己的實驗室沒有這儀器,最後我找到在化學系的某個實驗室有,所以我先確認有這儀器後,之後開口請我的指導教授幫忙:和那個系的教授打招呼請他們實驗室借我儀器使用。
至於怎麼使用是該實驗室的學長教的,由於和原來他們實驗的條件也不一樣,所以實驗參數只能自己試出來。
每次參數都需要四個小時才能拿起來看一下有沒有效,當時我就在那個實驗室一直試參數,早上、下午、晚上各一次。然後天天迎接我的都是失敗失敗再失敗,失敗到當時在懷疑人生,尤其是時間一天一天在過,所剩時間愈來愈少,同學的實驗陸陸續續有了一些成果,我的實驗還停滯不前,心理壓力一天比一天大。
終於在連續失敗了一個多月後,在某天晚上終於成功讓我試出來了!
當時真的抵擋不住心中的狂喜而開心大叫!!!!!
順便把其他遇到的困難一併說完。
在完成上述製成後面還有好幾道製程需要進行,但就在原定可以口試的前一個月,平常在用的黃光製程的曝光機由於燈泡壽命已到,所以換了新的燈泡。結果之前這台機器的製程參數全部不能用了!只能再次天天進入無塵室將參數試出來,這次比較快,大約兩個星期就找到可用參數。
整個過程就是遇到問題 → 想辦法解決遇到的問題 → 遇到新問題 → 再想辦法解決掉這個問題。
不斷地重複這個步驟,彷彿繞不出這個迴圈。
在畢業口試日期的三個星期前,有天半夜在空盪盪的實驗室中傳出驚人的吶喊
“我做出來啦~~~我可以如期畢業啦!!!!!!!!!!!”
之後把得來不易的數據和結果填上半年前我就寫好的論文,通過口試後再微調一下就能畢業了
2.教授另一個有幫助的指導就是:”你報告投影片的字太多”, “字太小”, 或 “排版不夠好看”…等等。
所以在研究所期間就是一直在練習如何把報告的投影片做的好看,符合老師的標準。這點在剛開始工作後第一次報告,主管就有說報告投影片很明顯就是有被訓練過的!所以這是很有用的。
在研究所學到的東西
根據以上的經歷,我把念碩士期間的學到的重點細分為以下七點:
- 蒐集知識,資料的能力
- 分析資料並且統整的能力
- 想辦法找到資源並且獲得資源的能力
- 將想法執行的能力
- 面對問題並且解決問題的能力
- 簡報能力
- 承受壓力撐下去的能力
相信用上面我自己在研究所的經歷應該可以充分瞭解為什麼我會列出這幾點了吧。除了前面五點都是為了將事情完成而需要做的事,第六點的簡報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我才能完成論文題目的提案,以及通過每週的報告與最終的論文口試。最後一點則是讓以上六點都能完成的關鍵,在時間與進度壓力下,能想辦法讓自己的內心撐下去,面對挫折也能不斷地繼續努力下去,抗壓力真的很重要。
個人結論
以上這幾點能力,確實在進入職場後,尤其是研發單位都確確實實的高度相關。
個人認為:大學階段比較像是通才教育,增加大學生各方面的視野,當然也有專業知識的部分。
但是要能把這些知識串起來使用,大學階段的專題研究其實就和研究所的論文類似。在大學的專題研究在時間上可能沒那麼多,能投入的時間有限,不然夠投入的人,相信在大學的專題研究應該就能做到研究所才在做的那七點。
個人認為:研究所主要的人才養成是,讓大家會找資料並且消化後統整為自己的知識,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且在基礎知識上在有限時間內對問題去找出答案或解決辦法並且執行。
所以擁有碩士學位,基本上能證明,自己是有消化知識並且應用的能力,同時也能證明自己擁有一定成度的抗壓性。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擁有碩士學位在起薪能贏過大學學歷的其中一點吧。
而念理工相關科系的,擁有碩士學歷,基本上起薪都會比大學學歷高一些,在開始工作的前幾年,只有大學學歷的人要加薪超過有研究所學歷的機率較小,除非你有特殊的條件。但在工作好幾年後,學歷就不是影響薪水的主要原因了。
在之後工作晉升上,也些公司也很注重是否有碩士學歷。所以,在我大三知道自己未來就是要當工程師時,我就知道我自己一定要拿到碩士學歷了,就朝這方向準備。
當然最後一個人的成就或是賺錢能力和學歷沒有關係,但是和他的能力很有關係。
以上分享完我的研究所經歷,以及個人覺得念研究所能學到的東西,不知道你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在留言區寫上你的想法喔!
也希望本文能對思考是否要唸研究所的人有所幫助。
也許你也有興趣:
2 留言
感謝分享 寫得真的很好!
謝謝您的稱讚!